近日,有媒體報道,帶有麥克風的GPS定位器成為“竊聽”工具。隱私護衛(wèi)隊調查發(fā)現,在一些電商平臺,許多網店在售賣類似具有收音功能的GPS定位器,有的甚至只有瓶蓋兒般大小。
專家對隱私護衛(wèi)隊表示,這種GPS定位器相當于一個去掉按鍵和屏幕的手機,其移動通訊模塊中的SIM卡大都是物聯網卡,這種卡本是為了實現物與物之間的聯系,不需要實名認證,如果“實際使用者是人的話,這相當于一種‘偽造身份’的欺騙”。
帶有“竊聽”功能的GPS定位器僅有瓶蓋兒大小
8月16日,據央視財經報道,北京一家安防公司因討論營銷方案的會議被竊聽,導致競標失敗,蒙受重大損失。原來,公司座椅下藏著一個能夠竊聽的小黑盒。而這種小黑盒本是GPS定位器,因增加麥克風具有收音功能,變成了一款“竊聽器”。
央視記者對類似產品進行了實際測試。結果發(fā)現,把該產品放置在汽車里,記者不僅能在對應的App中監(jiān)測汽車的行駛軌跡,而且能清楚監(jiān)聽車內人員的對話內容。甚至,App還能保存對話內容到手機里。
隱私護衛(wèi)隊在某電商平臺以“GPS追蹤器”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,結果出現許多帶有“竊聽”功能的GPS定位器。其中一家網店的產品主打小體積和超長待機等功能,價格從98元到338元不等。數據顯示,店鋪該產品的月銷售額超三萬臺。
電商平臺上GPS定位器。
據店鋪介紹,GPS定位器帶有移動通訊模塊,可安裝SIM卡,分為內置卡版本和自裝卡版本。賣家號稱內置卡版本終身免費免流量,自裝卡版本需要買家自己安裝移動電話卡。
此外,該店鋪最小的一款產品大小與瓶蓋兒差不多。豪華版功能最豐富,可通過GPS、北斗、Wi-Fi等方式定位,能夠運動時自動定位,靜止時關閉定位進入離線休眠狀態(tài);還可通過相應的App實現遠程自動錄音等功能。
隱私護衛(wèi)隊注意到,在網店的評論中,有網友詢問:“這個(GPS定位器)可以實時監(jiān)聽嗎?”一位已購買產品的買家回答,“只要有電就可以聽到”。
這種GPS定位器相當于沒有屏幕和按鍵的手機
這種GPS定位器到底是什么?
中國互聯網協會法工委副秘書長胡鋼對隱私護衛(wèi)隊解釋,它相當于一個去掉按鍵和屏幕的手機。根據電信條例等規(guī)定,這種設備正常入網需要辦理入網許可證并經過相關部門檢測,否則無法實現正常通訊。
另一方面,設備安裝的SIM大都是物聯網卡。胡鋼表示,在某些特殊的場景,如公共領域的視頻監(jiān)控設備中,物聯網卡需要開通流量功能,有的還需要開通語音通訊功能。這種卡本是為了實現物與物之間的聯系,不需要實名認證,公司可大量購買,如果“實際使用者是人的話,這相當于一種‘偽造身份’的欺騙。”他強調。
胡鋼還表示,按照相關法律法規(guī),這種設備應該是禁止生產和銷售的。
2015年起實施的《禁止非法生產銷售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和“偽基站”設備的規(guī)定》明確規(guī)定,禁止自然人、法人及其他組織非法生產、銷售、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。
不過,據央視報道,目前GPS定位器這類產品尚未列入國家強制性產品認證目錄。并且,在此基礎上增加麥克風收音等功能也沒有相關管理規(guī)定,形成監(jiān)管的盲區(qū)。生產廠家和銷售商家也正是利用這種監(jiān)管盲區(qū),在這類產品的銷售推廣廣告中,或多或少會暗示其隱藏功能。
有人因跟蹤、定位他人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起訴
運用得當,上述GPS定位器可以防止老人和兒童走失;非法使用時,它將成為跟蹤、竊聽的工具。在網店的評論中,有買家表示設備確實很小,“我主要是放在車上偷偷錄音定位的,很滿意不用擔心車主會發(fā)現”。
買家的評論。
《民法典》規(guī)定,自然人的電話號碼、電子郵箱、行蹤信息等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。收集、使用他人的個人信息需征得自然人的同意。這意味著,未經同意獲取他人位置信息是違法的。在相關案例中,有人因使用GPS定位設備非法獲取他人行蹤信息被警方逮捕。
據媒體報道,2018年,因市場變化,生意受到影響,潘某某另尋出路,開始經營起“找人、找車、查開房記錄”等業(yè)務。接到業(yè)務時,潘某某根據客戶提供的車牌號或目標人物的地址、車輛展開搜索;確定位置后,潘某某將目標人物的位置發(fā)送給張某某和陶某某二人,由他們進行蹲點和跟蹤。
為方便開展工作,潘某某在網上購買了幾臺GPS定位器,趁無人時將定位器安裝在目標人物的車輛上,再將獲取的車輛、人員情況等信息發(fā)給客戶,賺取傭金。
最終,潘某某等人被警察抓獲,今年3月,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(qū)人民檢察院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對潘某某等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。